教学成果
经济学院2018年专业人才培养状况报告
发布时间:2018-10-26    编辑:     点击:[]

经济学院2018年专业人才培养状况报告

 

引 言

 

2015年12月,青岛大学实施学科专业布局调整,由原经济学院、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国际学院经济教学部合并组建新的经济学院。学院现已建成博士、硕士、本科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拥有经济学、经济统计学、财政学、金融学、金融工程、保险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七个本科专业。其中,金融学为山东省品牌特色专业,获批“十三五”山东省高水平应用性专业(群)培育建设立项;国际经济与贸易、经济学和经济统计学为青岛大学品牌特色专业。学院现有教职工113人,教授19人,副教授33人,6名教师入选青岛大学特聘教授、7名教师入选青年卓越人才工程。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者占80%,全院在校本科生达到2220余人。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青岛大学经济学院已成为在全国和山东省具有较高影响力,特色和优势突出的经济学院之一,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财经专业人才,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专业一:经济学

一、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遵循“宽口径、厚基础”原则,培养理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广、实际工作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专业化复合型人才。通过系统的经济学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数理分析能力的学习与专业化训练,使学生能够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以及科研院所从事经济管理、经济分析、经济预测与决策工作,能够在政府机关与企事业单位从事公共管理与研究工作,同时具备进一步深造的能力。

二、培养能力

1.专业设置

经济学专业设立于2003年,为青岛大学品牌特色专业。经济学系现拥有专任教师22位,教师教学经验丰富,科研能力强。本专业基本修业年限为四年,毕业最低学分应修满160学分,学生合格毕业时获得经济学学士学位。

2.在校生规模

2015级在校本科生35人,2016级在校本科生40人,2017级在校本科生54人,2018级按经济贸易大类招生,待第一学年结束后进行专业分流。2015-2017级本科生共计129人。

3.课程设置

经济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包括通识教育必修课、通识教育选修课、大类专业必修课、专业基础必修课、专业核心必修课、实践/多元课程共六大类。

通识教育必修课共36学分,包括英语、体育、近代史、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马哲、创新创业等课程;通识教育选修课不少于10学分。

大类专业必修课25个学分,包含高等数学Ⅲ、线性代数与概率统计Ⅱ、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计量经济学;专业基础必修课9个学分,包含政治经济学、中级微观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专业核心必修课18个学分,包含产业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经济思想史

实践/多元课程中分模块设置了专业选修课,共设置了经济学基础理论、应用经济、数理经济、研讨课等4个模块并设置了创新实践环节,要求最低修读44学分。为学生开设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产业组织理论、劳动经济学、世界经济概论、数理经济学、公共经济学、实验经济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城市经济学、循环经济学、区域分析与规划、经济法、管理学、现代西方经济学流派、货币金融学、财政学、会计学、投资学、保险学、国际贸易、公司理财、个人理财、财经专业英语、统计学、多元统计分析、经济预测与决策、运筹学、应用统计软件、EXCEL高级经济数据处理、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经济学专业概论、当代中国经济热点问题、世界经济热点问题等,共计82个学分。

4.创新教育

近一年来,经济学教学方面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教育教学改革,2017年开始,经济学、经济统计学、国际贸易按照经济贸易类大类专业招生,更好的为学生提供了专业发展的平台;二是修订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得到进一步完善,通过选修课的重新组合,划分出理论经济、应用经济和数理经济三个模块,明晰了培养目标,有助于提高学生培养的质量和深度。

三、培养条件

1.教学条件

本专业非常注重对学生现代经济学分析方法的训练。为此,依托青岛大学(国家级)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及山东省重点学科金融学专业建设群,建成宏观经济系统分析、微观市场分析、实验经济学等专业实验室。同时,采购Wind金融咨询终端、锐思数据库、中国资讯行等数据库系统,着手建设宏观经济系统模拟软件与实验平台,未来将投入到日常教学与研究中。依托学院与学校图书资源,本专业目前拥有专业图书共6万余册,中外专业期刊、报纸100余种。

2.师资队伍

本专业现有专职教师22名专任教师,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1人、讲师7人,3名教师入选青岛大学特聘教授、2名教师入选青年卓越人才工程。全系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共有20人,均毕业于山东大学、四川大学、兰州大学、天津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其中4位具有海外留学背景,3人分别在日本筑波大学、俄罗斯坦波夫大学和德国弗里德里希席勒获得博士学位。

3.实习基地建设

经济学专业与力士德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青岛银行、青岛农商银行等企业与机构合作建立了成熟的实践教学基地3个,每年可接纳60名同学进行实习实训,在教学中注重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四、培养机制与特色

一是注重应用,加强产学研结合,立足于地方经济建设与发展,承担多项省、市社科规划项目和调研项目,鼓励教师以团队、挂职锻炼等形式,解决政府和企业面临现实问题,为地方经济建设与发展献计献策;

二是注重创新,推进教学改革,实现教学内容的规范化、前沿性、研究性。2017年起,将经济学、经济统计学、国际贸易三个专业按照经济贸易大类招生,为学生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平台;在课程设置方面,开设《实验经济学》等课程,注重教学内容与国际接轨,及时跟踪学术前沿。

三是推进课程建设。本年度继续推进《中级微观经济》、《中级宏观经济学》研究型课程建设,《世界经济与大国战略》获得青岛大学全校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立项,为专业群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持。

五、培养质量

本专业近三年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为85%左右,二次就业率可达96.3%,就业情况总体上良好。2018届经济学专业毕业生共69人,19人考取南开大学、对外经贸大学、东北财经大学等国内重点高校研究生。大部分学生就业职位与所学专业对口,就业的主要领域为银行等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

经济学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较高,学生普遍受到用人单位好评,特别是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工作中的学生能力、人际交往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优势。此外,从近几年专业分流情况看,学生对本专业的选择意愿较强。

六、毕业生就业创业

本专业学生的创业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具有创业意识与创新条件的学生非常有限。今后除加强日常教学与专业培训中的创业与创客教育,还需要以更为灵活和有效的方法联系相关单位和项目,为毕业学生尽可能提供更多的创新信息与创业辅助。

七、专业人才社会需求分析及专业发展趋势分析

当代经济发展同时呈现出综合化和专业化的趋势,对经济学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为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经济学专业培养遵循“宽口径”的原则,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专业建设规划,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为满足社会对高级专业型人才的需求,将通过产学研结合、创新实践教学等多种模式,提高学生的素质。今后需要持续加强对本专业的投入,从人才、师资、硬件条件等方面为专业水平的提升提供更为有力的支撑。

八、存在的问题及拟釆取的对策措施

1.专业建设面临的问题

首先,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深度有待提升。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还不明晰,培养理念还不能达到社会要求,培养模式缺乏特色,制约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深度。其次,师资队伍规模与水平不足。近年来,经济学系师资队伍不断壮大,水平持续提高,但也出现不少问题,如缺乏有实力的学科带头人,学科发展方向仍难凝练。再次,产学研合作体制与机制不健全。虽然与社会建立了一些合作交流平台,但与合作方的交流深度与广度亟待加强,且在服务对象中,主要以政府为主,为相关企业的服务相对较少。

2.对策措施

首先,在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深度上。今后需根据培养对象、自身优势以及社会需求,本专业将进行重点方向规划,完善经济学专业本科生质量标准。通过设计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将社会、行业对经济学人才的需求熔合到教学过程当中。通过实施教学过程质量控制,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其次,在师资队伍规模与水平方面。加强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对关键岗位的中青年拔尖人才采取倾斜政策。构建起以中青年专业骨干为主体、以高水平后备师资力量为支撑、业务精、能力强、作风正、师德高、结构合理、能支撑经济学专业建设需要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再次,在产学研合作体制与机制方面。今后需借助区位优势,以合作实习基地为依托,以实践促进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以教学促进就业为目的,进一步加强多元化的产学研合作,形成产学研相互融合、互为支撑的态势,全面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本科生的实践能力,助推服务地方经济与学生就业工作的更好发展。

 

 

专业经济统计学

一、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才兼备,具有良好的经济管理、数学和统计学素养,掌握现代统计学基本思想、理论和方法,能熟练运用统计方法和统计软件分析数据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在经济金融等企事业单位、政府机构等其他经济管理部门从事市场调查分析、经济统计分析、金融统计与管理、信息处理和数据挖掘等开发和应用性工作,具有数据分析师潜能,并且能够从事科学研究或独立承担技术工作能力的应用型高级统计专业人才。

二、培养能力

1.专业设置

经济统计学专业创立于2004年,2011年获得统计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14年获得统计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经济统计学专业现为青岛大学校级品牌特色专业,也是学院和学校重点建设和发展的新学科。本专业现有专职教师15人,教师队伍结构合理,专业素质高,教学经验丰富,教学软硬件设施齐全,为专业教学提供支撑。

2.在校生规模

经济统计学专业在校本科生人数:201531人、201639人、201778人,2018级按照经济贸易类专业大类招生,将在第二学期结束时进行专业分流。2015-2017级本科生共计148人。

3.课程设置

经济统计学专业新版培养方案于2017年修订完成,课程体系包括通识教育必修课、通识教育选修课、大类专业必修课、专业基础必修课、专业核心必修课、实践/多元课程共六大类。

通识教育必修课共36学分,包括英语、体育、近代史、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马哲、创新创业等课程;通识教育选修课不少于10学分。

大类专业必修课27个学分,包含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计量经济学;专业基础必修课12个学分,包含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运筹学、应用随机过程;专业核心必修课17个学分,包含多元统计分析、国民经济核算、抽样技术、时间序列分析、试验设计、宏观经济统计分析。

实践/多元课程中分模块设置了专业选修课,共设置了经济理论、统计方法、统计应用、财经专业、统计研讨5个模块并设置了创新实践环节,要求最低修读33学分,为学生开设了政治经济学中级微观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实验经济学、互联网经济学、经济法、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经济预测与决策、统计质量控制、非参数统计、投入产出分析、经济社会统计分析、经济系统分析、人口统计学、统计学、应用统计软件、数据挖掘、数据库应用、程序设计、大数据导论、金融工程学、货币金融学、公司理财、投资学、财政学、会计学、保险学、统计学专业概论、经济指标解读、统计专题等课程,共计78个学分。

4.创新教育

实施学分制改革在对国内高水平大学、用人单位和毕业生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符合学分制改革要求人才培养方案。按照“总体目标+学校特色+专业特点”的设计思路,突出专业特点,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设置创新创业必修课在多元/实践模块规定至少要取得“社会实践”1学分,通过在校期间参加累计不少于4周的社会实践活动获得。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学科竞赛、专业资格等级考试、发表论文或作品、科学研究、发明创造、学术交流等活动所取得的成果,按学校有关管理规定,经学院认定后作为创新实践学分,纳入多元/实践模块。

开展教学研究改革。积极推进研究性课程建设、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本专业承担的《EXCEL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获批青岛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项目立项。通过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形式吸纳本科生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通过数学建模大赛、挑战杯、创青春创业大赛等丰富的课外活动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培养条件

1.教学条件

近年来,经济学院本科教学经费支出120多万元,基本满足教学资源建设和日常教学运行的需要。依托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青岛大学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经济统计学专业建有两个案例讨论室和统计科学实验室,现拥有160余台性能良好的PC机,配备有先进的电话调查系统、大型服务器、磁盘阵列等硬件设备。专业配有各种统计软件、锐斯、Wind金融咨询终端等数据库系统,以及商业银行综合业务模拟软件、保险实务教学模拟系统、银行信贷实验教学平台、证券模拟交易系统,可以保证统计计算和数据挖掘实验教学需要。

2.师资队伍

本专业现有专职教师15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4人、讲师6人,其中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8人,1名教师入选青岛大学特聘教授、1名教师入选青年卓越人才工程,1位教师获山东省本科高等学校教学名师荣誉称号。师资队伍呈现三个特点:一是学历层次较高,专职教师中有11人具有博士学位,毕业于国内外知名高校。二是师资队伍年轻化,教师队伍平均年龄40岁左右;三是教师队伍具有良好的学术背景与任课经验,能够有效地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近年来,通过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国内外访学进修等方式,本专业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和知识结构进一步优化,教师先后承担国家级、省部级项目13项,获得省市级科研奖励7项,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出版学术著作2部,具有较高的科研水平。

4.实习基地

经济统计学专业与政府、企业合作共建校外实习基地,形成了集实践教学、科研训练和社会实践为一体的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平台。本专业与国家统计局、青岛市统计局、市南区统计局、胶州市统计局、青岛市统计学会等部门密切合作,建有青岛大数据统计研究中心,与企事业单位共同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充分为学生搭建社会实践平台,让更多的学生能够提前走出校园、了解社会,增强本领,服务民众。这些基地对于提高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5.现代教学技术应用

基于专业和行业特点,经济统计学专业尤为重视现代教学技术的采用。首先是丰富的多媒体教学,从PPT传统文字到动画图片再到音视频,教学技术一直在与时俱进。其次是积极推行小班化教学,逐步扩大小班化教学覆盖面,积极推行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项目式教学方式,着力强化学生质疑、批判、思辨和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推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构建基于网络平台的各类教学资源共享机制,推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和翻转课堂教学。另外,教学方式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采用课堂讲授与案例教学相结合,现场研究与案例研讨等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际应用的能力。

四、培养机制与特色

1.产学研协同育人

经济统计学专业突出经济与统计特色,注重产学研结合,共同构建培养模式。一是立足于地方经济建设与发展,承担了多项省、市社科规划项目和调研项目,鼓励教师形成多个团队,承接青岛市发改委、青岛市财政局、青岛市人力资源局等横向课题,解决政府和企业面临现实问题,为地方经济建设与发展献计献策;二是经济统计学专业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先后与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天津大学、厦门大学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定期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来学院访问交流。三是统计系注重加强与政府部门的广泛联系,与青岛市统计局、青岛市市南区统计局、国家统计局青岛调查队等单位共同建立了实践教学基地,并聘请多名具有高级职业资格的校外专家担任兼职教师。

2.教学管理

本系主要着重强化实践教学、坚持多学科合作及中外合作办学和教育规章制度不断完成等三个方面实施教学管理。一是强化实践教学,与政府部门和企业积极联系,建立专业实践基地。二是坚持多学科合作培养,与金融、经济、财政等学科的密切合作协同发展。三是不断完善教育规章制度,陆续建有一套规范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重点强化本系日常考风建设措施,落实教师监考职责,优化考试违纪处理工作流程,加大考试巡视和违纪处理力度,切实营造良好考风。

五、培养质量

1.毕业生就业率

2018届经济统计专业毕业生30名,7人考取北京师范大学大学、对外经贸大学、东北财经大学等国内重点高校研究生,1人赴英国巴斯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目前统计就业率为66.67%

2.就业专业对口率

本专业毕业生到国内外一些知名金融机构、大型企业就业,毕业生就业专业对口率为87.39%,同时,本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近年来考研率也不断提高,不少学生毕业后继续国内知名高校深造,并得到各方面的肯定。

3.毕业生发展情况

本专业毕业生有些到进入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金融机构工作,有些学生考取211985院校读研究生,有些申请出国读研究生、博士,很多学生毕业在各类金融机构担任要职。

4.就业单位满意率

就业单位对本专业2017届毕业生满意率较高,对本专业毕业生的专业能力、综合素质、敬业精神等各方面都有较高评价,社会各界对本专业历年培养情况评价较高。

5.社会对专业的评价

20187月,经济统计学专业已毕业本科生近600人,为社会培养了大批统计专业技术人才,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肯定。

六、毕业生就业创业

强劲的社会需求和较高的就业率,成为大学生选择本专业的基本依据。我们在就业工作中采取内强素质、外拓渠道的方式,一方面积极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着力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一方面大力开展创业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增强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鼓励和帮助有条件的毕业生自主创业,深入挖掘并充分利用校友资源,为毕业生创业牵线搭桥提供便利。

七、专业人才社会需求分析及专业发展趋势分析

1、社会发展对统计学的需求

面向21世纪的信息社会,出现社会经济的多元化,金融交易的多样化,国际市场间资本的迅猛移动,以及电子商务的出现,所有这些变化都要求统计学发展新的面目。统计学与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科学互相渗透,互相结合,这种渗透结合是统计学的发展方向之一;统计学也将朝着大统计”的方向继续发展,中国传统的社会经济统计学与相对新兴的数理经济学将实现融合发展,专业就业前景将更加广阔。

2、民间统计学提供广阔的就业机会

政府统计、部门统计、民间统计是我国统计工作领域的三大巨头。一直以来,政府统计、部门统计在统计学生的就业中占有较高的比重。然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的完善,民间统计越来越热。民间统计是政府统计之外的涉及市场调研、统计分析、预测和决策等内容的一系列统计活动,包括各类统计调查公司、统计信息咨询中心、统计师事务所、统计研究所,以及把统计方法运用于企业决策和管理的企业管理咨询公司等,是介于市场和企业、居民之间的一个桥梁,主要为企业和居民提供市场微观信息。民间统计机构,由于其服务的多样性、形式的灵活性,目前在我国获得大幅度的发展,已经逐渐为广大统计学生提供广阔的就业机会。民间统计机构必将成为统计学生就业的主要渠道之一。

八、存在的问题及拟釆取的对策措施

1.存在的问题

一是受平台与待遇的制约,当前高层次人才引进数量还不足以支撑专业的发展,骨干老师的待遇及培训仍需进一步加强。二是由于受到渠道限制,学院虽然已建立较为广泛的合作交流平台,但与合作企业的交流深度与广度亟需加强。三是在资金短缺的限制下,当前实验室软件建设方面仍需强化,相关核心类的应用软件仍需构建,当前实验室的建设还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四是由于经济统计学系社会服务功能定位较窄,目前服务偏向于企业层面,为相关决策部门的服务相对较少。

2.对策措施

下一步需要主动作为,增加投入,力争在以下三个方面取得突破:第一,打造一支较高水平的统计学术团队,提升我校经济统计学专业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第二,打造一个较高口碑的毕业生品牌,提高我校经济统计学专业应届生在就业和考研中的竞争力。第三,把经济统计学专业打造成省内领先,国内有较大影响的品牌专业。

具体措施如下:第一,加强教材建设,计划修订并出版若干部我院专业老师自编的国家规划教材;第二,继续坚持人才培养的主线,强化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第三,提高待遇,争取吸引更多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继续优化师资结构。借助与相关企业交流合作的契机,选拔部分优秀教师到相关企业挂职锻炼;第四,加强课题研究(包括纵向课题和横向课题),深化校企合作的内容,提高教学与科研的结合力度,提升科研对教学的辅助作用;第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不断探索新的合作模式,解决建设经费不足的问题。

 

 

专业三:财政学

一、培养目标与规格

本专业坚持“宽口径、厚基础、多选择、重创新”的培养模式,充分发挥财政学与经济、金融和统计等专业的交叉融合优势,培养具有宽厚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熟练掌握财政税务、财务会计等专业知识,具备较高的外语和计算机运用水平、较强的研究能力、决策能力和管理能力的高级复合型专门人才。

二、培养能力

1.专业基本情况

财政学专业设立于1994年,为山东省较早开办的财政学专业之一,1998年组建财政系。该系现有专职教师12人。财政学专业坚持不懈地发掘学科优势,坚持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齐头并进的发展模式。一方面加强财政基础理论、财政政策、税收理论、中国财政思想等领域的研究,另一方面将财税理论与青岛市财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注重与财税实际工作部门交流,与青岛市地税和国税部门开展持续性的知识培训、课题研究和专著编写等方面的合作,在政产学研合作中提升专业培养质量,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2.在校生规模

财政学专业在校生人数: 2015级32人,2016级50人,2017级44人2018级按财政金融大类招生,将在第二学期结束时进行专业分流。2015-2017级学生共计126人。

3.课程体系

通识教育必修课程48学分;通识教育选修课程至少10学分;学科基础必修课程26学分;学科基础选修课程至少32学分;专业必修课程29学分;专业选修课程至少15学分;特设课程10学分。

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包括通识教育必修课、通识教育选修课、学科基础必修课、学科基础选修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共六大类。

通识教育必修课共48学分,包括高等数学、英语、计算机、体育、近代史、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马哲等课程;通识教育选修课不少于10学分。

学科基础必修课分为学科门类课程和专业大类课程两类。学科门类课程共12学分,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专业大类课程共15学分,包括:中级微观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

学科基础选修课至少修满32学分,开设课程包括:数理统计、运筹学、多元统计分析、经济预测与决策、时间序列分析、国际经济学、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发展经济学、货币金融学、财政学、投资学、产业经济学、中级财务会计、财务报表分析、公司理财、经济学说史、经济法、管理学、数据库应用、应用统计软件等。

财政学专业必修课共29学分,包括中国税制、公共经济学、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国际税收等。

专业选修课至少修满15学分,开设课程包括:税务会计、审计理论与实务、资产评估、社会保障、公债市场与管理、财税信息系统、比较税制、财政支出分析、基金管理、地方财政学、财政研究专题等。

4.创新创业教育

2018年,财政学专业12个大学生创新项目的60位学生顺利通过答辩并结项,其中4项获得优秀。互联网+时代的校园分享经济需求调查分析、沿海城市经济开放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新经济时代的私人财富管理、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问题研究等4个项目获得优秀。财政系有7名教师参与了大学生创新项目的指导工作,占全系教师总量的64%

三、培养条件

1. 教学经费投入与教学设备

近年来,经济学院本科教学经费支出120多万元。基本满足了教学资源建设和日常教学运行的需要。财政学专业非常注重学生对财政税收理论与实务的培养,为此依托青岛大学(国家级)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经过多年建设,建成了宏观经济系统分析、微观市场分析等实验室。学院采购了锐思数据库、中国资讯行、Wind金融咨询终端等数据库系统。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群)的批设,学院对学科建设的投入力度一定会加大。

2.师资队伍建设

财政学系现有专职教师12人其中,副教授6人,讲师6人;博士7人,硕士生导师5人。全系大部分教师获得了A级教学评价,2名教师获得校级教学十佳及校教育先锋等荣誉称号。本年度引进青年博士1名。教师职称结构合理,学历层次较高。专业教师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华中师范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国内高水平大学,学缘结构合理。近年来,任课教师先后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多项,横向项目10余项,出版高水平学术专著2部,在新华文摘、光明日报(理论版)、财贸经济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近20篇,具有较高的科研水平。

3.实习基地

财政学系与青岛市税务学会、财政学会密切合作,建立了长期实习基地。与青岛市税务学会合作,建立青岛大学青岛市税务学会实习基地。

四、培养机制与特色

建立健全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我系老师们将自己的研究专长与所授课程、服务社会紧密的结合起来。张鹏副教授主持,我系教师与研究生共同完成的,青岛市地税局委托的课题《营业税历史及青岛地方营业税回顾——兼论后“营改增”时代青岛市地方财源建设》基本完成。高玉强副教授主持,我系教师与研究生共同完成的,莱西市国税局委托的课题《税收优惠政策、新能源汽车产业及地方财源建设研究》顺利结项。经过财政系师生的不懈努力,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基本形成。

五、培养质量

近三年,本专业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为90%左右,二次就业率高达99.3%。就业情况总体上良好。2018届财政学专业本科共41人,考取研究生9人,考取的高校有对外经贸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国内重点高校,出国留学1人,其他就业的主要领域为财政、税务系统等政府部门、银行等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本专业领域的用人单位对专业的评价很好。

六、毕业生就业创业

2018届财政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率约83%。目前大部分学生选择政府机构、金融机构或大中型企业就业,个人创业的情况比较少见。下一步的措施是加强引导,尤其是在税收筹划、理财等方面强化学生与实务部门的对接。

七、专业人才社会需求分析及专业发展趋势分析

随着财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现代财政制度的逐步建立,社会对财税管理人才、财税经理人才和财税学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因此,我们应坚持“宽口径、厚基础”的原则,加快制定专业建设规划,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课程体系、探索教育教学改革、优化教师队伍建设、推进完善实践教学基地等方面的举措,重点为政府部门与事业单位培养高素质财税管理人才,为各类企业和中介机构培养高水平财税经理人才,为国内外一流大学培养进一步深造的高层次财税学术人才。

八、存在的问题及拟釆取的对策措施

1.专业建设面临的问题

第一,办学条件有待改善。一是财政学实践课程有待加强;二是缺少国外最新的原版财政学著作,且尚未引进国外优质课程。

第二,师资队伍有待加强。高水平的专业带头人仍需补充,40岁以下的拔尖青年人才不足,专业人才断层现象较为突出。师资队伍结构尚需进一步优化,师资数量严重不足,难以满足正常教学工作的需求。

第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进一步深化。财政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尚不明晰,培养思路及培养理念有待更新,培养模式欠缺特色,课程设置不够合理,所有这些都需要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作进一步的梳理和变革。

2.对策措施

第一,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坚持“宽口径、厚基础”的原则,加快制定专业建设规划,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与政府机构、经济机构、企事业单位的沟通交流,与职业资格考试相衔接,创新教学内容。设置模块化课程,增加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

第二,教育教学改革。通过建设网络辅助教学平台探索网络辅助教学,尝试采用课程论文、调研报告、竞赛作品等方式推进课程考核方式改革;从实验教学、实训教学、实习教学和毕业设计与创新实践活动培养等四个方面优化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第三,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采取引进和培养相结合的方式,提升教师教学和应用研究能力,提高“双师型”的教师比例,调整师资队伍结构,通过长期和短期聘用相结合的方式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国内外优势师资,建立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基金,推进青年教师提升学历,鼓励青年教师通过短期培训进修、国内外访学的形式,提升自身教学科研能力。

第五,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根据专业特点制订学院实习基地建设规划;安排一定数量的基地建设经费,推进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增加1-2个实习实训基地,形成遍布省内的实习网络;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提高教学水平,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提高教学水平。

 

 

专业:金融学

、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热爱祖国,维护社会主义制度,遵纪守法,具备健全人格、良好心理素质与合作精神,具备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具有全球视野,系统掌握现代金融理论,具备金融实务专业技能,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胜任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工作的金融专门人才。

培养能力

1.专业设置

青岛大学金融学专业设置于1992年,1995年被确定为山东省九五重点建设学科,1998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11年被评为山东省品牌特色专业,2016年在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下设置金融学研究方向。2016年,以金融学专业为核心的金融学专业群获批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专业(群)培育建设立项。

2.在校生规模

金融专业各年级在校本科生人数:201594人,2016162人,2017227人, 2018级按照财政金融类大类招生,将在第二学期结束后组织专业分流。20152017年三个年级学生共计483人。

3.课程设置

金融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包括通识教育必修课、通识教育选修课、大类专业必修课、专业基础必修课、专业核心必修课、实践/多元课程共六大类。

通识教育必修课共36学分,包括英语、体育、近代史、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马哲、创新创业等课程;通识教育选修课不少于10学分。

大类专业必修课27个学分,包含高等数学Ⅱ、线性代数与概率统计Ⅱ、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计量经济学;专业基础必修课12个学分,包含货币金融学、投资学、会计学、公司理财;专业核心必修课15个学分,包含金融工程学、银行管理学、国际金融学、金融风险管理、保险学。

实践/多元课程中分模块设置了专业选修课,共设置了经济学基础理论、金融理论、金融实务、数理分析工具、研讨课等5个模块并设置了创新实践环节,要求最低修读46,为学生开设了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中级微观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财政学、经济法、管理学、西方货币金融理论、投资银行学、金融经济学、行为金融学、金融计量学、外国金融制度、征信与信用评级、财务报表分析、银行信贷管理、银行会计、固定收益证券、基金管理、个人理财、互联网金融理论与实务、人寿与健康保险、财产与责任保险、统计学、多元统计分析、经济预测与决策、Matlab金融数据处理、应用统计软件、专业概论、金融(保险)研究专题、证券投资实务等课程,共计78个学分。

4.创新教育

实施学分制改革,在对国内高水平大学、用人单位和毕业生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符合学分制改革要求人才培养方案。按照总体目标+学校特色+专业特点的设计思路,突出专业特点,参考特许金融分析师金融理财师等金融行业职业标准和资格证书,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设置了创新创业必修课,在多元/实践模块规定至少要取得“社会实践”1学分,通过在校期间参加累计不少于4周的社会实践活动获得。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学科竞赛、专业资格等级考试、发表论文或作品、科学研究、发明创造、学术交流等活动所取得的成果,按学校有关管理规定,经学院认定后作为创新实践学分,纳入多元/实践模块。

引导学生改善学习方法,加强对于互联网等新的学习渠道的使用,学会以问题为中心学习、基于金融行业职业标准和资格证书要求学习。通过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形式吸纳本科生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通过数学建模大赛、挑战杯、创青春创业大赛、知识竞赛、模拟炒股大赛等丰富的课外活动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

培养条件

1.教学条件

2017-2018学年,经济学院本科教学经费支出为120万元。基本满足了教学资源建设和日常教学运行的需要。金融专业依托青岛大学(国家级)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经过多年建设,现拥有金融工程实验室、证券分析实验室等多个专业实验室,共有教学设备100多台(件),价值200余万元。专业采购了锐思数据库、Wind金融咨询终端、BVD全球上市公司和BVD全球金融机构数据库等数据库系统,以及商业银行综合业务模拟软件、保险实务教学模拟系统、银行信贷实验教学平台、证券模拟交易系统等教学软件。专业与青岛银行、青岛农商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建立成熟的实践教学基地多个,每年可接纳近140名同学进行实习实训。

2.师资队伍

金融学现有专业教师25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8人,校特聘教授3人,校青年卓越人才3人,青岛大学2016年度教学十佳”1人,博士20人,在读博士2人,职称结构合理,学历层次较高。专业教师来自山东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等国内高水平大学,学缘结构合理。专业教师平均年龄40岁,年龄结构合理。2013年至今,任课教师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近10余项,各类横向项目20余项,出版高水平学术专著5部、教材6部,发表核心期刊学术论文30余篇,获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具有较高的科研教研水平。

培养机制与特色

1.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

一是立足于地方经济建设与发展,承担多项省、市社科规划项目和调研项目,鼓励教师形成多个团队承接青岛市发改委、国家开发银行青岛分行等横向课题20余项,解决政府和企业面临现实问题,为地方经济建设与发展献计献策;二是服务于山东省金融强省战略和青岛市财富管理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与人民银行青岛中心支行、青岛银行、国家开发银行青岛分行等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在学、产、研一体化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三是积极提供社会培训,精心设计培训方案,对接职业资格考试,把握经济金融发展热点,分析国家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设立模块化课程,每年提供社会培训近100人次。

2.教学管理

进一步制定本专业完整的课程教学进度安排:专业课教师实行每两周一次的集体备课制度,统一教学进度计划,统一教材、教学大纲,统一讲授内容和深度,统一试题考试。教学文件的规范化建设。建立了较完整的教学文件体系:建立规范的教师手册、教案制度;建立了规范的听课制度;做到有齐全的教学检查资料:做到有较完整的教研室活动记录及教学研究记录。在教学研究活动中,积极进行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研究与改革。

培养质量

本专业连续多年就业率95%以上,本科生一次就业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近10个百分点。2018届金融专业毕业生113人,其中31人考取南开大学、山东大学、对外经贸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国内重点高校硕士研究生,出国留学4人。本专业升学率达到30%,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近10个百分点。

毕业生就业创业

学院借助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和举办特色活动,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学院每学年都会举办U7模拟经济峰会、模拟炒股大赛等具有经济学院专业特色的实践活动,通过深入企业调研、撰写调研报告等方式,为大学生深入学习专业知识提供了广阔的交流平台,为大学生走向社会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机会。本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在挑战杯互联网创业大赛中全国三等奖1项,创青春全国创业大赛银奖1项、铜奖1项,山东省银奖1项,青岛市金融知识竞赛三等奖1项。

七、专业人才社会需求分析及专业发展趋势分析

我国的“十三五”规划提出要“完善金融机构和市场体系,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健全现代金融体系”;2016年上中共山东省委办公厅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加强全省金融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以金融应用理论研究人才、金融高级经营管理人才、金融专业技术人才和金融骨干技能人才为重点,面向海内外集聚一批勇于创新、善于经营、精通业务的金融高端人才,搭建多层次、全方位的金融人才培训提升平台,完善市场化、社会化的金融人才发展机制,基本建成结构体系优、体制机制活、集聚效应强、创新贡献大、在海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的现代金融人才高地”;2016年青岛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关于青岛市金融人才队伍建设“十百千万”工程的实施意见》,提出青岛市“到2020,金融从业人员总量超过10万人”。这为全国和省市金融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形成了对高素质人才的巨大需求。适应国家、省市发展战略,专业建设要进一步突出实践性,培养具有理论功底扎实、创新意识强,实践能力较高的高水平金融人才。

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1.专业建设面临的问题

一是人才培养模式需要进一步创新。现有人才培养模式需要进一步贴近实践,做好各培养环节之间的衔接,增强课程设置的灵活性,增大学生选择的余地。二是课程体系需要进一步加强应用型特色,需要进一步把握学科发展前沿和行业发展趋势,增强课程内容与实践的联系。三是教育教学体系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入,需要鼓励教师尝试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的改革,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四是教师队伍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要强化对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的培养,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五是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需要进一步完善,要提高现有基地的利用效率,加强运作管理,增加基地的行业类型。

2.对策措施

第一,坚持宽口径、厚基础”的原则,加快制定专业建设规划,以金融学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专业(群)培育建设为抓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培养培养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守信用、讲道德,综合素质精良,富有创新和进取精神,具有较强专业素养的复合型金融人才。

第二,本专业将以培养新世纪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加强与政府机构、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的沟通交流,与职业资格考试相衔接创新教学内容,设置模块化课程,增加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5门核心课程、5门精品课程和3门双语课程建设,建设高水平应用型课程体系。

第三,深化教育教学体系改革:以课程建设为核心,选定《投资学》、《基金管理》、《金融工程学》等课程开展研究型教学和案例教学改革;通过建设网络辅助教学平台探索网络辅助教学,尝试采用课程论文、调研报告、竞赛作品等方式推进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拓宽专业基础,增强学生自学意识,提高定量分析和实践能力;从实验教学、实训教学、实习教学和毕业设计与创新实践活动培养等四个方面优化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提升金融专业教学质量。

第四,采取引进和培养相结合的方式,提升教师教学和应用研究能力,提高双师型的教师比例,调整师资队伍结构,通过长期和短期聘用相结合的方式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国内外优势师资,建立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基金,推进青年教师提升学历,鼓励青年教师通过短期培训进修、国内外访学的形式,提升自身教学科研能力,形成老中青相结合的学术梯队。

第五,按照用好现有基地,增加基地类型,全面涵盖金融相关行业,满足每一名学生的实习需求的思路,根据专业特点制订学院实习基地建设规划,安排专项基地建设经费,增加4-8个实习实训基地。尤其要增加证券公司和非银行类金融机构、上市公司类、会计师事务所等金融中介服务机构,以丰富教学基地的种类,形成遍布省内的实习网络,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专业:金融工程

一、人才培养目标

金融工程专业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金融人才。学生应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合理的知识结构,系统掌握现代金融工程学理论、证券分析技术与融资操作技能,具有较强的市场意识和创新意识,成为具备金融基本理论、金融数量方法、应用研究能力,能够在金融机构从事实务工作和理论研究的专门人才。

二、培养能力

1.专业设置

青岛大学金融学专业设置于1992年,1995年被确定为山东省九五重点建设学科,1998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11年被评为山东省品牌特色专业,2016年在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下设置金融学研究方向。2016年,以金融学专业为核心的金融学专业群获批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专业(群)培育建设立项。为适用社会发展需要,于2013年设置金融工程专业。

2.在校生规模

金融工程专业各年级本科生人数:201535人,201635人。201728人,三个年级共有在校生98人。2018年该专业暂停招生。

3.课程设置

金融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包括通识教育必修课、通识教育选修课、大类专业必修课、专业基础必修课、专业核心必修课、实践/多元课程共六大类。

通识教育必修课共36学分,包括英语、体育、近代史、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马哲、创新创业等课程;通识教育选修课不少于10学分。

大类专业必修课27个学分,包含高等数学Ⅱ、线性代数与概率统计Ⅱ、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计量经济学;专业基础必修课12个学分,包含货币金融学、投资学、会计学、公司理财;专业核心必修课15个学分,包含金融工程学、金融计量学、应用随机过程、金融风险管理、保险学。

实践/多元课程中分模块设置了专业选修课,共设置了经济学基础理论、金融理论、金融实务、数理分析工具、研讨课等5个模块并设置了创新实践环节,要求最低修读46,为学生开设了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中级微观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财政学、经济法、管理学、西方货币金融理论、外国金融制度、金融经济学、行为金融学、国际金融动态优化、征信与信用评级、财务报表分析、银行信贷管理、银行管理学、固定收益证券、基金管理、个人理财、互联网金融理论与实务、投资银行学、银行会计、统计学、运筹学、经济预测与决策、Matlab金融数据处理、应用统计软件、专业概论、金融(保险)研究专题、证券投资实务等课程,共计78个学分。

4.创新教育

实施学分制改革,在对国内高水平大学、用人单位和毕业生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符合学分制改革要求人才培养方案。按照“总体目标+学校特色+专业特点”的设计思路,突出专业特点,参考“特许金融分析师”、“金融风险管理师”、“金融理财师”等金融行业职业标准和资格证书,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设置了创新创业必修课,在多元/实践模块规定至少要取得“社会实践”1学分,通过在校期间参加累计不少于4周的社会实践活动获得。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学科竞赛、专业资格等级考试、发表论文或作品、科学研究、发明创造、学术交流等活动所取得的成果,按学校有关管理规定,经学院认定后作为创新实践学分,纳入多元/实践模块。

开展教学方法改革,积极尝试新型教学方式,推动目标导向、任务驱动、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教学方式改革。引导学生改善学习方法,加强对于互联网等新的学习渠道的使用,学会以问题为中心学习、基于金融行业职业标准和资格证书要求学习。通过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形式吸纳本科生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通过数学建模大赛、挑战杯、创青春创业大赛、知识竞赛、模拟炒股大赛等丰富的课外活动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培养条件

1.教学条件

2017-2018学年,经济学院本科教学经费支出为120万元。基本满足了教学资源建设和日常教学运行的需要。金融专业依托青岛大学(国家级)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经过多年建设,现拥有金融工程实验室、证券分析实验室等多个专业实验室,共有教学设备100多台(件),价值200余万元。专业采购了锐思数据库、Wind金融咨询终端、BVD全球上市公司和BVD全球金融机构数据库等数据库系统,以及商业银行综合业务模拟软件、保险实务教学模拟系统、银行信贷实验教学平台、证券模拟交易系统等教学软件。专业与青岛银行、青岛农商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建立成熟的实践教学基地多个,每年可接纳近140名同学进行实习实训。

2.师资队伍

金融工程专业现有专业教师25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8人,校特聘教授3人,校青年卓越人才3人,青岛大学2016年度教学十佳”1人,博士20人,在读博士2人,职称结构合理,学历层次较高。专业教师来自山东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等国内高水平大学,学缘结构合理。专业教师平均年龄40岁,年龄结构合理。2012年至今,任课教师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近10余项,各类横向项目20余项,出版高水平学术专著5部、教材6部,发表核心期刊学术论文30余篇,获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具有较高的科研教研水平。

四、培养机制与特色

1.产学研协同育人

一是立足于地方经济建设与发展,承担多项省、市社科规划项目和调研项目,鼓励教师形成多个团队承接青岛市发改委、国家开发银行青岛分行等横向课题20余项,解决政府和企业面临现实问题,为地方经济建设与发展献计献策;二是服务于山东省“金融强省战略”和青岛市“财富管理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与人民银行青岛中心支行、青岛银行、国家开发银行青岛分行等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在学、产、研一体化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三是积极提供社会培训,精心设计培训方案,对接职业资格考试,把握经济金融发展热点,分析国家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设立模块化课程,每年提供社会培训近100人次。

2.教学管理

本专业建立了教学指导委员会,陆续制定了符合教学要求的完备的培养方案、教学日历和教学计划以及教学辅助资料等。2013年开始制定“金融工程专业”培养方案,2015年结合学分制改革和新的培养方案求进行了第二次修订,并对部分教学课程进行了调整,达到了内容完整、结构合理、质量良好的规范要求。2017 根据学校大类专业招生的改革思路完成了培养方案的第3次修订。

进一步制定本专业完整的课程教学进度安排,专业课教师实行每两周一次的集体备课制度,统一教学进度计划,统一教材、教学大纲,统一讲授内容和深度,统一试题考试;建立了较完整的教学文件体系。建立规范的教师手册、教案制度;建立了规范的听课制度;做到有齐全的教学检查资料:做到有较完整的教研室活动记录及教学研究记录。在教学研究活动中,积极进行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研究与改革。

五、培养质量

2018届金融工程专业毕业生共47人,其中17名学生考取山东大学、上海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国内重点高校攻读硕士研究生,与金融机构等企事业单位签约22人,就业率89.4%,位居全院就业率排名第一。2018届金融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领域基本在金融领域,就业对口率较高。就业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的专业能力、综合素质、敬业精神等各方面都有较高评价,就业单位满意率高。

六、毕业生就业创业

学院借助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和举办特色活动,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学院每学年都会举办U7模拟经济峰会、模拟炒股大赛等具有经济学院专业特色的实践活动,通过深入企业调研、撰写调研报告等方式,为大学生深入学习专业知识提供了广阔的交流平台,为大学生走向社会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机会。本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在挑战杯互联网创业大赛中全国三等奖1项,创青春全国创业大赛银奖1项、铜奖1项,山东省银奖1项。

七、专业人才社会需求分析及专业发展趋势分析

金融工程专业发展趋势较好,社会需求旺盛。2014-2018年,金融学科毕业生就业率维持在较高水平,就业质量较高。毕业生就业岗位与培养目标的符合度较高、专业的相关性较好。我院毕业生就业主要面向金融行业、外企、以及部分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就业的岗位与培养目标基本相吻合,就业岗位与所学专业基本匹配,社会对金融学科毕业生需求旺盛。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山东省出台了《关于加快全省金融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青岛市建设国家级的财富管理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这些都对金融的专业人才产生巨大需求。经济学院整体搬迁至金家岭校区,位于青岛财富管理综合改革试验区内,应该抓住机遇,瞄准社会需求,加快发展金融工程专业。

八、存在的问题及拟釆取的对策措施

1.  专业建设面临的问题

一是人才培养模式尚不能紧跟新时代本科培养的要求,人才培养应更多地体现多元化与实践化。二是课程体系的金融工程特色需要进一步加强,需要进一步加大与金融专业课程体系的区分度。三是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亟待创新,研究性教学和互动式教学需要进一步加强。四是金融工程专业的教师队伍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快,双师型教师比例不足,对青年教师和骨干教师的培训需要加大培养力度。

2.  对策措施

第一,构建“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多元”、“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实践”人才培养模式,明确各阶段培养的目标和任务,通识教育阶段坚持文理渗透,以人文情怀、科学素养为核心,促进学生身心健康、视野宽广,建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专业教育阶段注重拓宽专业基础,实施宽口径专业教育,加强学科交叉和融合,使学生具有宽厚的专业基础,较强的专业适应能力,多元和实践教育阶段充分体现专业特殊,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需要,以满足学生多样化和创新创造、创业就业发展需求。

第二,将进一步增加量化课程的内容,一方面强化微观金融工程的教学,重视操作和实践,另一方加强宏观金融工程相关内容的教学。 本专业将以培养新世纪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加强与政府机构、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的沟通交流,与职业资格考试相衔接创新教学内容建设高水平应用型课程体系。

第三,加强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改革。充分利用青岛大学的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资助,以课程建设为核心,拟选定《金融计量学》、《投资学》、《金融经济学》、《金融工程学》等课程开展研究型教学和案例教学改革;通过建设网络辅助教学平台探索网络辅助教学,尝试采用课程论文、调研报告、竞赛作品等方式推进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拓宽专业基础,增强学生自学意识,提高定量分析和实践能力;从实验教学、实训教学、实习教学和毕业设计与创新实践活动培养等四个方面优化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提升金融工程专业教学质量。

第四,加强金融工程专业教师的专业能力建设。采取引进和培养相结合的方式,提升教师教学和应用研究能力,提高双师型的教师比例,调整师资队伍结构,通过长期和短期聘用相结合的方式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国内外优势师资,建立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基金,鼓励青年教师通过短期培训进修、国内外访学的形式,提升金融工程的专业能力,形成老中青相结合的学术梯队。

第五,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即充分利用好现有基地,又进一步拓展体现金融工程专业特色的基地。根据专业特点制订学院实习基地建设规划,安排一定数量的基地建设经费,推进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增2-3个实习实训基地,尤其要增加证券公司和非银行类金融机构、上市公司类、会计师事务所等金融中介服务机构,以丰富教学基地的种类,形成遍布省内的实习网络,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提高教学水平。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一、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应较系统地掌握当代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国际经济、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了解当代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现状,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能胜任在涉外经济贸易部门、各类企业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实际业务、管理、调研和宣传策划工作。

二、培养能力

1.专业设置

19935月,青岛大学合并办学,将原青岛大学的国际贸易专业与原山东纺织工学院的工业外贸专业合并,而成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2006年,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成为青岛大学首批“特色”专业。本专业现为山东省A级本科专业和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金融专业群建设项目的专业之一。本专业基本修业年限为四年,毕业最低学分应修满160学分,授予经济学学士学位。

2. 在校生规模

国际经济与贸易各年级在校本科生人数:2015107人,2016157人,2017108人,2018级按照经济与贸易类大类招生,将在第二学期结束后组织专业分流。20152017年三个年级学生共计372人。

3. 课程设置情况

课程按性质分为必修课、选修课两类。其中必修课包括通识必修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选修课包括通识选修课、学科基础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

课程按内容分为通识课(包括通识必修课和通识选修课)、学科基础课(包括学科基础必修课和学科基础选修课)和专业课(包括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三级课程平台。

本专业主干学科为经济学。核心课程包括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世界经济概论,国际贸易实务,外贸英文函电,跨境电子商务等。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为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为了紧跟国际贸易的最新发展动态和大学建设一流本科的精神,在2017年进行了专业培养计划的修改。修改重点在专业必修,增加了跨境电子商务的相关课程,在选修课中增加了跨境电子商务模块和实践模块。

4. 创新创业教育等

本专业重视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专业培养计划要求学生完成三个学分的实践学分,学生通常通过参加大学的学习性研究型创新实践项目等方式完成。此外,培养计划中还有10学分的特设学习,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最后,我们在学科基础选修课中开设《创业计划》双语课程,也能够培养、提升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本专业广泛联系国内外优秀教师和学者,以及优秀校友、企业家,不定期举办各种讲座,有助于专业教师和学生接触实践、开拓视野。

三、培养条件

1.教学条件

本专业教学资源丰厚、设施齐全。在统一管理和协调下,校区各学院共同使用基本教学设施,学生教室都配备了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施可供课堂教学使用,基本能够满足教学的需要。多年来,学院始终坚持教学经费专款专用,教学经费的投入得到保障。为了保证专业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有效地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学院每年都自筹经费投入教学,且持续大幅地增长。

2.师资队伍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共有教师21名,其中博士生导师1名,硕士生导师5名,教授4名,副教授2名,高级实验师1名,讲师14名;1名教师入选青岛大学特聘教授、1名教师入选青岛大学卓越人才工程,67%具备博士学位,其中有7名具有海外学习经历。周升起教授为青岛大学教学名师,袁晓娜教授为青岛大学十大教学名师;张然、胡大龙、王乃春老师曾分别荣获青岛大学青年教师教学大奖赛的二等奖、三等奖。

3.实习基地

本专业充分利用校友资源,稳步推进实习实训合作单位的建设。目前与国际经济贸易系签订实习基地协议的单位包括:青岛新华锦贸易公司、青岛网商会、山东大王金泰集团、青岛雷驰工贸有限公司、青岛德达志成化工有限公司、青岛蔚明天教育有限公司等。此外,作为山东省跨境电子商务产学联盟的发起单位和副理事单位,联盟内部近百家企业都可我本专业的学生提供实习机会。

4.信息化建设

为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我们广泛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结合互动式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本年度完成跨境电商实验室建设,实验实训教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5、教改教研

教改教研是促进本科教育质量不断提升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本科教学工作重要的一环。本年度继续开展跨境电子商务创新实验班建设,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国际贸易专业人才。

四、培养机制与特色

作为青岛大学传统上的“涉外专业”,本专业国际化特色明显。这主要表现在:一是专业本身的性质。由于本专业本身属于国际贸易、商务范畴,其所涉及的知识与技能自然是国际化的。二是课程设置注重语言能力的培养:前三年开设外教授课的《英语口语》课程;重视双语教学,开设有多门双语课程。三是师资队伍的构成。有30%以上的专业教师具有海外背景。四是随着跨境电子商务的兴起,在专业课程设置和实践方面相应地增加了相关课程和实践内容。这种国际化的特色不仅使得学生拥有了国际化企业运作的知识与技能,也拓展、强化了学生的国际化视野。

培养质量

2018届毕业114人,就业率为68%8名同学考取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对外经贸大学等知名研究机构和高校的研究生。从就业地理分布上看,以青岛地区为主,占71.6%,山东省其它地区占9.4%,北上广一线城市占2.3%,省外其它地区占13.55%

本专业实行宽口径的培养计划,学生就业范围比较宽,专业适应能力强。通过走访和电话访谈的方式发现,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评价总体较好,主要特点是:“能熟练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做事有责任心、不推卸不逃避”,“能主动学习,并快速高效掌握”,“善于团队写作、高质量的完成工作”,“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

毕业生就业创业

本专业注重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不但在就业方面一直是青岛大学的十大就业热门专业之一,同时也有不少校友选择了自己创业,并取得了成功。1994届毕业生李勇现为青岛百安贸服装有限公司及香港德丽服装有限公司董事长,多次获得山东省外面系统业务能手,省外经贸系统优秀党员称号。2004届学生安盛华大学毕业后创立青岛雷驰工贸有限公司,现任青岛市商务局跨境电子商务协会执行会长,同时也是阿里巴巴金牌讲师、新星网商奖得主。

七、专业人才社会需求分析及专业发展趋势分析

在全球化大背景、跨境电子商务迅猛发展,以及我国成为世界贸易大国和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大趋势下,熟悉国际贸易、跨境电子商务运作知识与技能、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需要量会越来越大。基于此,我们将继续坚持“国际化”办学方向,培养熟悉国际贸易与商务运作、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和拔尖人才; 增加跨境电子商务课程与实践的内容;继续加大双语课程的推进力度,提高双语课程的比重;进一步推进国际化办学,并探讨与国际教育学院合作,试行国内外学生同堂上课,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国际化特色、进一步拓宽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提升其全球化商务运作的整体素质。

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本专业主要存在的问题:生师比较高,个别课程需要以大堂课的形式讲授,不利于互动式、参与式教学的推进,也不利于推进过程考核的改革。另外,根据形势发展,本专业增加了跨境电子商务的课程与实践、申请设立了跨境电子商务创新实验班,但在师资、实践实训条件方面还有不足。为此,本专业应加大人才引进的力度,聘请从事跨境电子商务业务的校友作为校外导师,充分利用跨境电子商务实验室,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中外合作)

一、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社会和经济背景,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需要,具有坚实经济理论基础,熟悉国际贸易规则、国际惯例及中国对外贸易政策法规,具有国际视野和市场竞争力的外向型、复合型人才。学生毕业后能够从事国际经济与贸易相关业务与管理工作,以及其他相关经济和商务活动。

二、培养能力

1.专业设置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中外合作)是青岛大学与澳大利亚詹姆斯库克大学合作办学本科专业,培养计划借鉴和融合双方办学理念和课程体系,自2003年开始招生,迄今已培养出12届毕业生。

2.在校生规模

国际经济与贸易(中外合作)在校生人数:2016140人,2015147人,共计287人。自2017年起,国际经济与贸易(中外合作)专业停止招生。

3.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包括必修和选修的通识教育类、学科基础类和专业方向类课程,其中主要专业课程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原理、市场学基础、基础会计、统计学、国际经济学、国际金融、国际贸易概论、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函电、商务交流等,以及毕业综合实习、毕业论文。

通识教育必修课程64学分,通识教育必修课程设置思政类、体育类、外语类、计算机类及数学类等课程。通识教育类必修课程中的外语类(英语)占到一半,体现了本专业培养目标对基础外语运用能力的要求。通识教育选修课程10学分,分为提高课程4学分、拓展课程6学分。

学科基础课程:包括必修课程30学分和选修课程26学分,包括微观经济学、经济法、基础会计、商务交流、统计学、管理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市场学基础、财务管理、国际商法等课程。

专业课程:包括专业必修课程28学分和专业课程选修课程12学分,主要包括国际贸易概论、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经济学(双语)、国际金融、外贸函电、国际结算等课程

4.创新创业教育

学院建立了大学生创新实验室,与多个企业合作建立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鼓励学生从事课外创新创业活动以及参加各级各类学术、科技、创业等比赛。对于比赛中获得的成绩予以表彰和奖励,在奖学金评选、推免研究生等方面都予以一定的倾斜。积极推行本科生创新实践项目,大批的学生与老师合作开展科学研究,并走向社会和企业进行实地访谈调研。

学生积极组织或参加社会实践、各类青年志愿者服务、公益性劳动和活动,完成教学实践和实习任务等活动。利用暑期多次组织开展暑期志愿服务、支农支教、“志愿者,让生活更美好”活动、“关爱父母,拒绝空巢”活动、“城市生存体验”成果展示会活动等。

培养条件

1.教学条件

本专业教学资源丰厚、设施齐全。在统一管理和协调下,校区各学院共同使用基本教学设施,学生教室都配备了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施可供课堂教学使用,基本能够满足教学的需要。多年来,学院始终坚持教学经费专款专用,教学经费的投入得到保障。为了保证专业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有效地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学院每年都自筹经费投入教学,且持续大幅地增长。

2.师资队伍

本专业师资队伍由中方教师和外籍教师组成。其中外籍教师由学院统一安排,承担商务交流、管理学原理、市场学基础、商务谈判、服务营销等课程。目前,本专业共有教师21名,人员素质高,年龄和学历结构合理。其中博士生导师1名,硕士生导师5名,教授4名,副教授2名,高级实验师1名,讲师14名;67%具备博士学位,其中有7名具有海外学习经历。以青年教师为主的师资队伍学历高,外语能力强,知识新颖,勇于探索教学方法,教学水平稳定提高,得到了督学专家的认可与好评,对合作办学教学质量起到了重要保障作用。

3.实习基地建设

陆续建立多个实习基地,以满足实践教学要求,并了解市场需求,有利于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实用型人才。目前与国际经济贸易系签订实习基地协议的单位包括:青岛网商会、山东大王金泰集团、青岛雷驰工贸有限公司、青岛德达志成化工有限公司、青岛蔚明天教育有限公司等。

四、培养机制与特色

合作办学以来,本专业定期修订和完善培养方案,融合中外课程。经过多年发展,六门双语专业课程已经比较成熟,外教课程体系稳定。培养特色主要体现在英语语言运用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以及以英语作为工作语言能力培养等方面,外籍教师纯外语授课的大学英语口语、商业伦理、商务交流、商务谈判、管理学原理、市场学基础、服务营销等课程,由中方教师双语授课的跨文化管理与交流、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国际经济学、跨国商务等课程。外籍教师承担的学科和专业课程,使得学生不仅能够学习专业知识,而且可以获得用英语进行专业交流进而将来能够在英语环境从事经济贸易相关专业工作的能力。为了配合国际学生交流互派项目,促进学生“走出去”,本专业也积极开展海外学生短期交流活动。

五、培养质量

本专业学生适应能力较强,受到市场认可。2018届毕业生就业率为55%29位同学申请就读国外知名大学的研究生,占接近20%。本专业实行宽口径的培养计划,学生就业范围比较宽,专业适应能力强。

六、毕业生就业创业

学院对学生就业工作高度重视,成立了就业工作小组,建立责任制,具体工作由负责学生工作的院领导和辅导员负责。健全了学生就业指导机构,配齐专职工作人员,保证日常经费。学院利用各种资源,收集用人信息。学院还通过各种方式扩大宣传,提高社会对学院及学院毕业生的认可接纳程度。学院每年都与一些用人单位联合举办招聘会和招聘宣讲会,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提供全方位服务,做好桥梁工作。

七、专业人才社会需求分析及专业发展趋势分析

改革开放是基本国策,以开放促改革是新思路,随着“一带一路”构想的实施,我国经济的国际化程度会越来越高。经济的国际化浪潮,为各类专业人才提供了舞台,尤其是具有国际视野、国际化的知识和能力的各类人才,能够在国际上各种游戏规则约束下进行竞争与合作。

国际化人才不只是限于从事进出口贸易,在全球化背景下,所有经济活动都要有国际视野。除传统的进出口贸易,各类国际经济合作日益频繁,包括国内的涉外企业和越来越多的中国对外投资,特别是我国企业走出去创办企业的趋势越发明显,需要能够胜任在别国从事企业管理和商务活动的人才。

大数据时代借助互联网技术平台,极大拓展了国际经济合作和贸易的空间,业务量快速增长,创造出大量新工作岗位,尤其是具备综合处理和分析来自世界各地的大数据信息能力的高级国际贸易人才成为抢手人才。因此市场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具有长期的基础,学生未来具有广阔的就业创业和发展空间。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该适应这种趋势,宽口径培养人才,开设相应的课程,大量增加选修课程,适应市场变化和学生多样化的职业目标。

八、存在的问题及拟采取的对策措施

本专业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课程的可选择范围不够广泛,应增加新开课程数量以适应多样化的需求和同步专业人才市场,并增加实践类内容,以保持课程体系的先进性,适应市场变化,同时需要提高课程质量和吸引力。二是课堂规模总体偏大,不利于师生交流互动,宜减小专业课程课堂规模,增加小班授课。三是师资队伍发展存在一些制约因素,青年教师培育和成长的平台比较封闭,常态且有效的对外交流机制不足,对外交流尚不够充分。

主要措施:逐步落实青岛大学一流本科建设方案,加强教研活动和教学改革,创新培养模式。同时,鼓励更多教师走出去交流,进一步提升现有师资水平,并争取引进高水平教师,加速优秀师资队伍建设。

 


上一条:2019经济学院人才培养状况报告
下一条:我院获批4项教育部2017年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

微信公众号

版权所有:青岛大学经济学院                       Copy Right:School of Economics, Qingdao University

地址:青岛市崂山区科大支路62号3号实验楼        电话:0532-85953390     邮箱:econ@qd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