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第五届中国智能金融产学研高峰论坛,在青岛大学会议中心成功召开。本次大会以“人工智能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与挑战”为核心议题,重点聚焦两个方面:一方面,致力于推动我国智能金融领域学术研究深化,推动理论成果与行业实践紧密结合;另一方面,着力强化智能金融领域高级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储备,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长效人才动能。
本次论坛特邀嘉宾阵容兼具权威性与专业性,汇聚学界泰斗与业界精英,包括论坛名誉主席、四川大学文科资深教授陈学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校长吴卫星,池州学院校长王先柱,中央财经大学校长助理张学勇,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杨子晖,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杨长江,北京聚源锐思数据有限公司总经理岳松青,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李俊青,云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名誉院长熊德平,山东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曹廷求,《农村金融研究》执行副主编黄迈、《当代财经》杂志社副社长李有,青岛大学期刊社社长孙继国,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编辑部主任万千,《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主任王沈南,《金融经济学研究》责任编辑吴非,《经济与管理研究》副主编周斌等。此外,来自青岛大学及国内外多所高校的百余名师生代表现场参会,与嘉宾共同见证论坛盛况,围绕智能金融前沿议题展开深入交流,为行业发展凝聚智慧力量。
经济学院院长吕学梁主持论坛开幕式。青岛大学副校长李荣贵致欢迎辞,代表学校向与会专家表示热烈欢迎和诚挚感谢。李荣贵介绍了青岛大学的办学历史及学科发展成果,他强调,人工智能技术不仅提高了金融机构的运营效率、优化了服务质量,更为金融创新增添了新动能,有力推动金融行业向智能化、数字化方向转型升级。本次会议以“人工智能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与挑战”为主题,旨在为校内外专家学者搭建一个深入研讨的学术交流平台。论坛名誉主席陈学彬围绕金融智能化发展、其对人才培养的影响及应对策略三个方面,介绍了论坛主办的主要意义。王先柱校长在会上宣读了获奖论文名单。下届承办单位代表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邓国营致辞,他郑重表示,明年欣逢四川大学130周年华诞,学院将全力办好下届论坛,热烈欢迎大家再聚成都。
大会主旨演讲环节,分别有李俊青书记、熊德平院长、赵凯副院长主持。吴卫星、张学勇、杨子晖、杨长江和杨欣蕾等五位学界和业界专家先后做了精彩的主旨演讲。演讲关注“机器人使用与居民家庭收入分布”、“人工智能生成的报告是否影响投资者决策吗”、“人工智能与新型金融风险”、“稳定币与全球金融体系重构”》和“大模型在金融研究领域的创新型应用”等议题,内容广泛,论述精彩,与会者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本次论坛除主论坛外,还设置两大分论坛与论文工作坊——分论坛聚焦“智能金融人才培育”“智能金融学科建设”两大方向,论文工作坊则以“金融科技与创新”“金融风险与监管”为主题。智能金融人才培养分论坛由陕西科技大学马广奇教授、上海立信会计金融科技学院殷广森教授主持,青岛大学徐保昌副院长担任联席主持人。论坛围绕智能金融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展开讨论,明确需优化学科培养模式、对接行业需求,培育适配智能金融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智能金融学科建设分论坛由广东金融学院国家金融学学院张玲教授、四川大学经济学院邓国营教授主持,青岛大学赵凯副院长担任联席主持人。论坛聚焦智能金融学科建设方向,指出要规范学科发展路径、构建具有特色的智能金融学科生态。“金融风险与监管”论文工作坊由《经济与管理研究》周斌主持,《农村金融研究》黄迈、《金融经济学研究》吴非任评论人,青岛大学杨喆任联席主持人。“金融科技与创新”论文工作坊由《当代财经》杂志社李有主持,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万千、《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王沈南任评论人,青岛大学宫晓莉任联席主持人。两个工作坊期刊界同仁与报告人就学术论文选题、写作要点、研究亮点及实证设计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探讨。
本次中国智能金融产学研高峰论坛恰逢青岛大学经济学院办学40周年。论坛搭建起智能金融领域产学研深度交流的桥梁。与会专家学者与行业精英齐聚一堂,共谋智能金融发展新路径,共绘产学研合作新蓝图,为我国金融行业智能化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也为青岛大学经济学学科发展迈上新台阶,指明了新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