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成果
三驱动、四融合、五协同 地方高校经济学专业 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发布时间:2025-09-19    编辑:刘寒     点击:[]

青岛大学经济学院

 

执笔人:逯进

 

一、背景与目标

1.1 政策引领与时代需求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研究生教育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坚持‘四为方针’,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深入推进学科专业调整,提升导师队伍水平,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培养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这是新时代建设高质量研究生教育体系的根本遵循。

当前,全球经济格局正经历深刻变革,新兴技术不断涌现,经济学领域面临着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挑战与机遇。全社会对经济学专业人才的需求已从传统的理论型向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强大实践能力、跨学科知识储备和创新思维的复合型人才转变。这就要求本专业培养的研究生必须紧跟时代步伐,成为能够解决实际经济问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1.2 学科基础与发展定位

为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造就适应时代要求的高层次人才,青岛大学经济学院在经济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方面开展了全方位改革,并取得了明显成效。本成果以高水平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建设为依托,以高层次人才培养为目标,聚焦经济学专业研究生专业基础能力、学术研究能力、实践应用能力的系统化提升,依托青岛大学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多年人才培养经验、学术成果积累与人才梯队建设,聚焦经济学专业“四轻”痛点轻知识积累的问题意识导向、轻研究能力的创新激发导向、轻知识结构的前沿追踪导向、轻实习实践的就业指引导向”,构建了目标引领多方协作全程赋能的开环人才培养体系,创新提出了“三驱动、四融合、五协同”人才培养思路,课程体系优化、学术能力训练、科研平台赋能、研究团队支撑、政产学研联动”等方面,扎实推进经济学专业研究生培养体系的优化。本成果已取得良好的人才培养成效,在实践中初步实现了厚基础知识学习、强前沿学术研究、重政产学研融合、塑综合竞争力培育”的经济学专业研究生高质量培养模式创新。成果主要体系如图1所示。

 

1  成果的整体逻辑架构

 

二、解决的主要教学问题

2.1 破解轻能力生成的痛点

传统的经济学专业研究生教学体系“教师照本宣科”为主,课程教学普遍存在“重知识灌输、轻能力锻造”问题。研究生对“经济理论如何解释现实问题”缺乏系统认知。这不仅导致研究生对专业课学习普遍缺乏兴趣,而且无法有效提升其实践能力。亟需改进以深度专业认知能力提升为核心的教学体系。为此本成果主要开展了如下三类工作:

第一,通过方法工具学习+学科前沿追踪+实践能力提升的模块化、进阶式能力培养,切实建立起了“学科基础扎实、综合能力突出”的培养导向体系。第二,紧跟本专业发展前沿,适时调整专业课程设置。近几年先后开设6门人工智能、数字经济方向的新课程,且30%的既有专业课程全面融入了人工智能、机器学习与大数据分析方面的内容。第三,全面强化研究生的实证分析能力,重点加强前沿实证方法学习、特别是数据挖掘及大数据处理的实际操作,并强化实习环节的技能应用训练,加大专业学习与实际工作结合的力度。

2.2 连通“教学与实践脱节”的断点

本专业的大多数课程与行业前沿脱节,例如未及时纳入“数字经济统计核算”“绿色金融产品设计”等新兴领域知识同时,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实习实践多为“参观式学习”。研究生往往在短期内很难将所学有效转化为实践认知,从而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的社会认同。需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为此本成果主要开展了如下四类工作:

第一,借鉴国内外优秀经验,兼顾研究生诉求和本专业发展实际,制定专业课程前沿标准和动态调整要求,并在教学过程中全面体现丰富而多样化的教学形式。第二,通过开展教学全过程质量跟踪,大幅提高研究生对课程质量的评价比重,以此促进灌输式单一教学模式的转变,提高实践环节的比重。第三,推进开放式课堂教学改革。对标国内外一流高校教学经验,面向全院师资,打破年龄、职称界限,推进“课程全面开放、主讲教师开放、年度动态调整”授课方案,切实提升教学质量。第四,依托36个校内外实践基地及实验室,构建“校内实训(案例分析、学科竞赛)+校内实验性课程(虚拟仿真实验)+校外实习实践(实习基地)综合性实践教学体系,扎实推进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

2.3 突破学术训练碎片化的弱点

本专业明显存在“导师单打独斗式指导”“学术资源分散”等问题,研究生明显缺乏系统性学术训练,大多数研究生学术敏感度低、学术创意不足、学术成果质量欠佳,难以产出具有影响力的学术成果。亟需构建全周期、系统化”的学术训练机制。为此本成果主要开展了如下三类工作:

第一,通过深入推进“导师组+学科平台+政产学研合作”的研究生科研协同指导模式,全面形成“学科功底训练—专业前沿追踪—高水平学术研究—多元化实习实践”的多维协同研究生学术能力培养体系,以此全方位提升研究生的综合学术水平。第二,以学院“金融学、区域经济学、经济统计学、国际贸易学、产业与可持续发展5个高水平人才队为依托,引导研究生进组、进项目,全程参与各研究团队的研究体系,构建以研究生为生力军的研究队伍,助推研究生高水平科研成果的产出。第三,基于学院1个国家级文科实训中心和6个专业实验室,着重强化研究生对人工智能、多种统计软件和计量方法的应用能力。

2.4 打通“就业竞争力偏弱”的堵点

从既有经验看,本专业研究生的专业知识储备与市场需求存在一定的例如金融机构急需“懂量化分析+熟悉监管政策”的复合型人才,而既有的“理论灌输+碎片化学术+松散式实习”影响了研究生就业的聚焦力和竞争力,加之职业规划指导流于形式,导致研究生就业竞争力偏弱,求职领域相对单一。为此本成果主要开展了如下三类工作:

第一,紧扣新文科理念,构建跨学科课程体系。全面对接本校“系统+”“医学+”两个高水平学科发展总体思路,开设了《经济金融系统复杂性概论》《经济系统最优控制概论》《经济系统动力学概论》《仿社会学概论》《医学统计方法的经济学应用》等多门具有学科交叉性质的高水平选修课程。第二,推出以职业发展为目标的实践教学改革创新。全面强化研究生多学科场景的实践设计与应用、政策模拟与行业分析能力培养,从而在有效拓宽就业目标和领域的基础上,为研究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选择能力。第三,切实加强与行业企业的紧密联系,不断建全实习实践体系,为研究生提供面向就业的、完备而多元化的实习与就业机会。

三、解决问题的主要举措

3.1 实施三方驱动”模式,突破学术训练与个性化培养瓶颈

构建导师组+学科平台+校企联盟三方驱动协同育人架构。第一,以学6个高水平人才梯队为核心组建研究生导师团队,每个团队配备5-6相同研究方向的导师,形成主导师引领+团队导师协同的学术研究指导机制。第二,构建“金三角”导师组体系。按照7:2:1的配比,搭建由校内学术导师+校外行业导师+技术支持导师构成的导师组,强化研究生学术研究与实践应用的有机融合。例如,金融方向的行业导师每学期开展2“市场风险与金融监管政策解读”讲座,技术导师指Python金融数据挖掘与计算”。第三,构建态权重分配系统。依据导师组对研究生“学术型”“应用型”的培养定位,动态调整理论学习T)、科学研究(R)、实习实践(P时间占比。学术型研究生(如计划读博)采用T:R:P=4:4:2应用型研究生(如计划就业)采用T:R:P=3:2:5每学期末通过“导师组评估+研究生自评+行业反馈”调整权重,确保“因材施教”第四,强化数字化导学依托经济学院研究生数字化教学科研交流平台”,建立“导师-研究生”实时沟通模块,系统会在24 小时内定时提醒导师组对研究生的疑问做出响应开发优质学术资源共享库“就业信息库”每周给学生推送最新的研究前沿文献和实习与就业信息。

3.2 通过四面融合机制,强化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紧密耦合

实施夯实学科基础+精通方法工具+追踪学科前沿+应用实践场景四位一体融合机制。第一,对标国内外一流标准开设以经济学高级教程为引领的前沿理论课程,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授课,夯实研究生学科基础。第二,强化方法工具学习,如将Python量化分析、MATLAB数据处理和LLMs嵌入经济学课程,以系统化的实证方法和数字工具的学习,赋能学术研究和实践应用。第三,建立常态化前沿追踪机制,定期举办顶级期刊学术论文报告会与高端学术讲座,每学年邀请校外企业导师和知名学者开展30场实践与研究前沿报告,组织研究生参与高水平学术交流活动,培养其敏锐的学术洞察力。第四,突出实践场景应用,构建学院主体+市场引导+企业支持的协同育人机制,在经济学课程体系中增设校企联合实践课程,推动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的有机结合,切实提升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

3.3构建五域协同模式,促进综合能力全面提升

构建政产学研用、校院、学科、团队、师生五域协同育人体系。第一,深化政产学研用合作。学科与地方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邀请行业导师深度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修订,依据行业需求方向优化课程设置,并提供优质实习基地,全面提升研究生职业素养与就业竞争力。第二,明确学校与学院的职责分工。锚定学院办大学的总体责任以责任书形式明确了校、院、学位点的分工协作。学学科发展方向、资源调配、对外合作等方面发挥统筹作用;学院引导学科聚焦于人才精细化培养、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工作,形成协同育人合力第三,切实强化学科协推动经济学与数学、系统科学、计算机科学、医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开设经济复杂系统分析与建模等跨学科课程,设立跨学科研究项目(团队),拓宽研究生学术视野。第四,加强团队合作发挥学术导师、行业导师、技术导师的协同指导优势,组织研究生以团队交叉形式参与科研项目与学科竞赛,构建团队间协同科研、共享资源制度第五,强化师生协教师在教研中注重深度指导与人文关怀,鼓励研究生自主思考和积极探索;研究生则主动反馈学习需求与问题,师生共同参与学术研究与实践活动,在互动中教师及时调整指导策略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见图2

2  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四、成果的创新点

4.1 培养思路创新

第一,以国家政策、社会需求、产业发展、人才就业为导向,精准定位高质量人才培养方向,明确高质量人才培养导向标,创新提出了“导师组+学科平台+校企联盟”三方驱动培养体系。第二,夯实了面向高水平研究和高质量就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基础,创新实施了“夯实学科基础+精通方法工具+追踪学科前沿+应用实践场景”的四面融合培养机制,理顺了思政与课程、教学与科研、理论与实践、师生与平台的关系。第三,汇聚多元化平台资源,推动全过程、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创新,提出并全面实践了政产学研+校院+学科+团队+师生五域协同培养模式

4.2 产教融合模式创新

第一,通过人才培养方案的动态更新与完善、课程体系的交叉式改革与优化、多元化平台资源的整合与协同、“团队+项目”支撑的教学与科研体系的革新与升级,实现了研究生专业知识的多学科交叉培养、教学与科研的相得益彰、专业实践能力的多平台与全过程协同提升。第二,进一步明确了应用经济学专业研究生“专业知识学习、实践能力拓展、学术研究拔高、创新思维训练、创业竞争力提升”的系统化产教融合培养目标体系。第三,汇聚多元化平台资源,推动全过程、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创新,提出并全面实践了“政产学研、校院、学科、团队、师生”等多个层面的协同共进。

4.3 管理机制创新

第一,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将课程思政融入研究生培养全过程。以国家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政策为导向、以校内外教学科研实践平台为依托,以研究生高水平科研产出为抓手,突破传统教育教学体制、教学资源的约束,实质性推进应用经济学专业人才的产教融合培养模式改革。第二,健全了教学科研的管理与质量监控机制,按照保障有效、奖补结合、资源共享的工作机制,为研究生全过程培养提供强有力的条件支持与后勤保障。

五、成果的推广应用效果

5.1 研究生就业竞争力显著提升

经过多年改革实践,青岛大学经济学专业研究生就业竞争力不断增强。近5年共培养597名博、硕士研究生,一次就业率达 95.6%。就业去向广泛且优质,18.7%的研究生在清华大学、复旦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境内外一流高校继续深造;43.1%的研究生进入金融机构或相关部门;33.8%研究生进入政府部门。从教育部组织的学术评估成效看,毕业生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良好的综合素质,受到用人单位高度认可,在就业市场上展现出强大竞争力。

5.2 研究生学术水平持续提高

学术活动的广泛开展激发了研究生的学术热情和潜力。近5年,80%的研究生参与导师团队国家级课题,60%以上获学院和导师资助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并作报告,同时,研究生全员参与学院举办的“中国区域金融年会”“中国普惠金融论坛”等高水平学术会议。学院年均举办40场“经济学名家讲堂”“青年学者论坛”“业界导讲堂”等活动。在此良好氛围下,研究生学术成果丰硕,在读期间人均发表高水平论文(CSSCI/SSCI/SCI/北大核心/ EI0.7篇,部分研究生在《世界经济》《金融研究》等顶级期刊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彰显出较高学术水平。研究生取得的部分标志性成果见图3—图5

图3  研究生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的部分高水平论

4  研究生获得的省级优秀学位论文

图5  研究生获得的部分省级优秀实践成果奖


5.3 学科学术成果加速积累

在良好的教学和科研氛围中,本专业教师和研究生本着“安下心、坐得住、广交流、多合作、厚基础、追前沿”的信念,稳步推进专业学术水平,扎实提升专业研究能力,特别是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取得优异成绩。近5年,教师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39项,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重点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项;还获批省级科研项目35项,其中重大、重点项目7项。专业教师在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400余篇,在“三报一刊”发表文章21篇。获得省级及以上科研与教学优秀成果奖22项,省级及以上领导批示16项。研究生在科研成果中的贡献率达60%以上。

5.4 教学体系不断优化完善

本专业秉持以研究生为本、以教学为基、以就业为重之理念,狠抓教学质量。成果推进以来,获批省级教学研究项目7项,省级及以上教学成果奖5项;出版规划教材7部;获批研究生省级优秀论文8篇、研究生省级优秀成果奖11项。金融学和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成为山东省重点学科和重点强化学科。此外,已全面形成研究生全员参与校外导师和实习单位的实践教学体系。

六、跨校示范效应

6.1推广机制与覆盖高校

第一,通过山东省经济学年会院长联席会”先后3所省内本科院校推广。第二,通过持续加强与省外院校经济学院的交流与合作,先后向3所省外高校推广。从兄弟院校的反馈信息看,“三方驱动、四面融合、五域协同”的培养模式受到广泛认可。在此过程中,本院与其他高校实现了师资互访、资源共享、经验互鉴。成果实施期间,举办了3期经济学专业研究生教学方法研讨会,培训外校导师27人次

6.2 示范成效

第一,省内某高校经济管理学院,借鉴本院经济学专业前沿课程培养体系,开设了高级经济学名家讲堂(每学期邀请2-3名境内外优秀师资,分2周时间开设前沿课程),特别加强了实证方法与人工智能领域相关课程讲授。第二,省外某高校应用本成果中“研究能力强化”训练体系后,其经济学专业研究生CSSCI/SSCI/SCI论文发表量实现了持续增长第三,省外某高校借鉴“政策实践导向培养模式后,5年研究生参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调研项目数量从年均3项增至7项。第四,与省内某高校联合开发的“宏观经济政策数字化模拟平 ”被省内3所高校纳入研究生政策研究教学体系中,成为《高级宏观经济学》《金融政策模拟与市场风险控制》等理论与实践结合课程的核心实训工具。

6.3  服务地经济社会发展

第一,产学研协同成效显著。3个省级高端智库、6个金融机构研究部门、5个市级规划或研究院建立紧密合作;与11个企业研究部开展常态化的合作研究,并共“研究生实践实习基地”。累计输送11名博士研究生、500名硕士研究生至上述机构开展实习实践活动。第二,学术影响力有效拓展。近5年,导师团队与研究生共同完成的研究成果获省部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4(其中等奖1,三等奖3项)。先后有86研究生赴国内外著名高校攻读博士学位。这些研究生秉承勤奋踏实的学风,在博士点高校取得了较好的学术成果,在《世界经济》《管理科学学报》等一流期刊发表了多篇标志性论文,扩大了本学科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影响力。

七、总结与展望

6.1 经验总结

第一,政策引领与需求导向是研究生教育改革成功的关键。本专业紧密围绕国家政策和社会需求开展教学改革,确保培养目标与时代发展相契合,使人才培养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第二,多方协同合作是培养质量的保障。通过建立导师组、学科平台、校企联盟等多方协同机制,整合各方资源,为研究生提供丰富学习和实践机会,促进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发展。第三,持续创新与动态调整是发展动力。不断创新培养思路、产教融合模式和管理机制,并根据实际情况动态调整教学方案和评价体系,保持研究生教学改革的活力与适应性。

6.2 未来展望

面对日益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和科技发展趋势,青岛大学经济学院将继续深化经济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改革。第一,进一步加强学科交叉融合,拓展跨学科课程体系,培养研究生在多领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第二,加大对新兴前沿技术的应用,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以此提升教学和科研的对标。第三,加强国内外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端经济学人才,为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上一条:研究生论文(部分案例)

微信公众号

版权所有:青岛大学经济学院                       Copy Right:School of Economics, Qingdao University

地址:青岛市崂山区科大支路62号3号实验楼        电话:0532-85953390     邮箱:econ@qdu.edu.cn